SERVICE PHONE

+639619666363
NEWS 新闻资讯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黄顶盛体育汲清:敲天下石头 解大地构造

发布时间:2024-05-28 21:33:19  点击量:

  

黄顶盛体育汲清:敲天下石头 解大地构造

  70年的地质生涯,黄汲清踏遍河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建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基础、勘察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地质学界影响深远。

  地质学家,我国近现代地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04年3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出版《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提出了中国二叠纪的三分方案;撰写《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提出了陆相生油论和多期多层生储油论;出版《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创立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奠定了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编中国东部1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及1:300万的中国地质图,对全国矿产普查起到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参与部署全国石油普查,为大庆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黄汲清,原名黄德淦,1904年3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青岗乡的一个书香之家。幼时受过私塾教育,后在父亲主办的青岗场同化小学读书,1917年入四川省立第一中学。

  1921年6月,黄汲清中学毕业后回家与父亲商议升学事宜,其时这位少年已有科学救国之抱负。是年秋天,他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后因参加被学校开除。1924年黄汲清复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大学时期的黄汲清勤奋好学,才华初现,1927年完成学术论文《北京西山之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并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志》第六卷。该文为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地质学学术论文。

  1928年,黄汲清大学毕业后进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41年改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以下简称地质调查所)工作,从此开始地质科学生涯。入职不久,他即随王竹泉前往辽东、辽西进行地质考察。

  1929年3月,黄汲清又同青年地质学家赵亚曾赴西北、西南考察。黄汲清从西安出发,越秦岭、四川,入云南、贵州,徒步万里,调查秦岭四川之地质及勘察川广铁路,历时15个月,直至1930年6月方完成调查任务。他后来自编一首《青年地质学家的山歌》以鞭策自己,“手把锤子出大门,上高坡,下深谷,越大山,爬峻岭,前行前行复前行”,对野外考察工作的热情跃然纸上。

  19301932年,黄汲清利用实地调查获得的大量一手材料,潜心研究、专心著书,短短两年内发表了《秦岭山及四川地质之研究》《中国南部二叠纪珊瑚化石》《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等6部专著。其中,《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地层总结,奠定了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的基础,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高度评价。黄汲清由此获得“黄二叠”之美誉。

  1932年,黄汲清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选派赴瑞士留学,师从著名大地构造学家Emile Argand。1935年,黄汲清以法文完成博士论文《瑞士华莱线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著名学者Rudolf Staub认为此文对阿尔卑斯彭宁带的研究有重要贡献。1977年国际地科联主席Rudolf Trmpy访问中国时指出黄汲清的博士论文“至今仍有价值”。

  在欧洲,黄汲清不仅全面研究了阿尔卑斯山地质,而且对意大利、德国、比利时、法国等国也进行了实地考察。1935年秋他在考察英格兰和苏格兰地质后,又前往美国3个月,重点考察了美国油气田地质。1936年春,黄汲清自美国返回中国。

  黄汲清回国之后,即被任命为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同年9月,地质调查所与湖南地质调查所合作,组织南岭地质调查队,分五组进入赣、湘、粤、桂、黔五省区进行地质考察。黄汲清对南岭地质做了全面调查,绘制了大量地质图和地质矿产图,并找到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资兴煤田。

  1937年春,黄汲清出任地质调查所代理所长。地质调查所与顾维钧领导的中国煤油勘探公司合作,选派孙健初与该公司聘请的美国地质学家赴西北考察油田,发现了老君庙含油构造,即后来著名的玉门油田。是年6月,黄汲清赴莫斯科参加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在苏联境内进行了广泛的地质勘察,历时4个月,10月归国。

  其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告急,黄汲清归国后随即主持地质调查所西迁工作。短短一年之内,地质调查所几度搬家,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回忆当时所中接到撤退命令之后,上下职员全部动员制箱,于三日三夜间把大部图书、仪器、标本、档卷装满两百多大木箱,运到下关码头待输西运。十二月间调查所全部搬到长沙,并开始与湖南地质调查所合作,详细研究湖南之地质矿产,哪知喘息方定,敌人军舰已迫武汉,不得已于二十七年七月再迁重庆。旋因渝市房屋不敷应用,并为避免空袭起见,再度迁北碚。” 黄汲清后来曾如是记录那段历程。

  七七事变前,中国地质事业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呈欣欣向荣之势,黄汲清认为当时地质工作“照此加速进行,十年或二十年间中国的地质学不难与欧美并驾齐驱”。不料战争爆发,我国科学事业严重受挫,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他亦感叹:“当此空前国难,中华民族之最大目标在于争自由求生存,什么科学研究实在无从说起!不过地质学者纵有杀敌报国之心,而无投笔从戎之路,欲以平日所学献于抗战,而国家又没有军事地质和相似工作,可以罗致大量的技术人员。于是他们只得叹一口气还是弹我们的老调罢。”

  何谓地质工作者的“老调”?自然是开展地质考察工作。抗战期间地质调查机构被迫西迁,西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质资源引起了地质学家们的注意,使地质事业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1939年,他和陈秉范调查了隆昌圣灯山地质构造,布置了钻孔,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工业天然气田圣灯山气田。

  19381941年,黄汲清领导并参加了四川威远地区1:1万地质填图和天然气普查工作,并率队到四川江油、自流井、五通桥和嘉定等地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在大渡河畔的铜街子二叠纪茅口灰岩中发现天然气苗,纠正了外国学者关于四川天然气来自上二叠统煤系、经济价值很小的错误认识。

  1940年夏,孔祥熙经由当时的经济部令黄汲清重点调查涪陵彭水铁矿,黄汲清因此事,愤然辞去所长职务。辞职后,他将全部精力倾注于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

  1941年秋至次年春,他率队赴甘肃、青海进行以石油为重点的西北地质调查;1942年夏赴华蓥山研究二叠纪地层剖面;1942年秋至次年夏,率领新疆石油地质调查队,与杨钟健、程裕淇、周宗浚、卞美年、翁文波等地质工作者一起,对新疆(特别是天山南北)做了大范围的实地考察,同时研究了天山南麓的冰川地质。

  1943年10月,黄汲清完成《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就是在这份报告中,他提出了陆相生油论和多期多层生储油论,认为陆相地层也可以形成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油田。

  1945年,黄汲清完成专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这是他利用大量实地考察的一手资料、总结国内外文献完成的中国大地构造的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系统划分了中国的基本构造单元和大地构造旋回,全面论述了中国及邻区的大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提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的著名论断,对我国地球科学研究和矿产普查勘探起到了长期指导作用。1952年,著名大地构造学家N. S. Shatsky在为该书俄文版所写的序言中说:“作者 一位有经验的野外地质学家和著名学者,提供了关于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严整图画。”著名美籍日本地质学家都城秋穗于该书出版40年后,称赞此书是“亚洲大地构造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该书使得黄汲清成为中国大地构造学无可争辩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1947年,黄汲清重返南京,主编中国东部1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和1:300万中国地质图。这是我国地质界首次编制的系统的全国性地质图件,综合了至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地质调查的全部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20世纪50年代全国大规模矿产勘探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48年夏,黄汲清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英国访问,参加伦敦第19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又访问了瑞典、丹麦、瑞士。是年年底,他自欧洲再次赴美,在美国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术访问和地质考察。

  1949年6月,黄汲清由旧金山抵达香港,他拒绝了傅斯年让他赴台主持台湾大学地质系的邀请,回到重庆北碚,迎接新中国的成立。

  重庆解放后,黄汲清受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和之托,建立西南地质调查所,并担任所长。1952年,西南地质调查所改为地质部西南地质局,黄汲清任局长。

  任职期间,他组织了西南地区的矿产调查和石油普查,包括重庆中梁山煤田、綦江铁矿、彭县铜矿、遵义锰矿、水城观音山铁矿、东川铜矿等矿产勘探,其中中梁山煤田现已成为重庆能源供应的主要基地。针对部分人对四川天然气远景的悲观认识,黄汲清明确指出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储存和开采有很好的前景,一定要继续勘探,不能停止。

  1954年,地质部成立矿产普查委员会(以下简称普委),黄汲清任常务委员,负责技术指导工作。普委将石油普查列为重点任务。1954年底至1955年初,为了筹备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黄汲清同谢家荣一起,全力组织普委和地矿司燃料室的技术人员顶盛体育,广泛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工作安排。根据陆相地层也适宜于生油、储油的理论和对中国大地构造的深入研究,黄汲清强调中、新生代大型盆地应是主要的找油对象。

  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结束后,作为普委技术负责人的黄汲清将松辽平原作为首要关注地区。他授意技术员苏云山查阅资料,起草松辽平原石油地质勘探任务书,并亲自修改后由普委下达到东北地质局。1955年8月初,由韩景行等组成的勘察组开始了松辽平原的石油普查。次年5月至10月,黄汲清到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西缘等地进行了为期4个半月的野外检查和指导,11月至12月又到四川石油普查大队指导野外工作。

  1956年2月,地质部召开第二次石油普查会议,黄汲清作《一年来石油普查地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的报告。此后,普委进一步扩大了油气勘察的范围和规模,新组成松辽平原等9个石油普查大队。声势浩大的全国石油普查工作在西起新疆戈壁沙漠,东至东海、黄海之滨,北达松辽平原,南到滇、黔高原的范围内蓬勃开展。

  1956年9月,普委改组为石油地质局,黄汲清任总工程师,兼任新建立的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

  1957年3月8日,在地质部石油地质专业会议上,黄汲清展示了由他主编的1:300万中国含油远景分区图,并作了《对我国含油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的学术报告。在各大盆地的石油普查中,黄汲清特别关注四川、鄂尔多斯、松辽、华北四大盆地,指出华北盆地主要是寻找中新生代的含油气层,松辽盆地应沿松花江进行路线调查,鄂尔多斯盆地应把重点放在西部边缘,四川盆地要向川中及川南挺进。在展示中国含油远景分区图时,他特意将松辽、华北、四川、鄂尔多斯四大盆地作为重点远景区用醒目颜色圈出。

  1959年春,时任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主持召开会议,会上指出,鉴于松辽平原很有可能有一个大型含油气田盆地,地质部与石油部应密切协作,联合在松辽平原进行石油勘探。春节后,黄汲清即到长春,与李奔、韩景行、吕华等会晤,全面解析松辽盆地的地质、物探和钻探资料,认为含油层系可能不是一层而是多层,应使用深钻开展深部石油地质研究,并敦促布置基准井。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大量原油,证实松辽盆地的大同镇长垣的确是一个大型油田,即后来的大庆油田。

  1984年,80岁高龄的黄汲清出席成都国际喜马拉雅学术会议。同年9月,他又赴乌鲁木齐参加第三次塔里木油气资源座谈会,就塔里木盆地的构造,主要生油气层系、储油气层系,油气田类型和勘探方向等发表长篇演讲。1986年夏,他再次赴大庆油田考察,在详细了解油田勘探、开发的基础上,对大庆油田工作提出了详细的书面意见和建议。他以专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地经验,为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察开采及松辽、渤海湾等盆地大型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晚年的黄汲清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陆续发表了《对中国大地构造若干特点的新认识》(1974)、《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1977)、《试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1979)、《按照大地构造观点进行中国地震地质区划的尝试》(1979)、《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领域上新世第四纪磨拉斯的形成及其与印度板块活动的关系》(1980)等多篇论文,指导助手们撰写完成《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并编制了1:1000万和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第一次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详细标绘了中国主要的板块缝合带,把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与板块学说结合起来,把地质研究与地理物理资料分析结合起来,在新的起点上建立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模式。1987年,黄汲清出版专著《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用我国青藏高原考察的丰富资料,对东特提斯构造演化做出了全面总结。

  黄汲清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建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基础、勘察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的贡献举世瞩目。因在地质领域的突出成就,他于1980年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中国地质图类和亚洲地质图”)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1988年被苏联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93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4年与钱学森、王淦昌、王大珩一起荣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黄汲清重视历史文物的保存,关注地质学学科前沿发展和历史进程,对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有冷静、睿智的思考。面对中国地质学蓬勃发展之势,他曾感慨:“中国地质事业之伟大成就,是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地质学家们所梦想不到的!”在1982年10月5日“第一届全国地质学通史讨论会”上,他提议抢救历史材料与进行人物访谈,指出抢救历史材料的迫切性,对于未出版的历史材料或老一辈地质学家们脑子里的活史料,应有人整理或通过访谈等方式记录保存下来。

  黄汲清还特别关注我国地质教育,重视青年地质人才的培养工作。在“祝贺黄汲清先生九十寿辰”座谈会上,黄汲清表示:“地质工作就好比是在搬一座大山,在过去的七十年中,我只是为搬移这座大山,举起地质锤,敲了几块石头。我为祖国作的贡献还很不够,很多工作还没有完成,以后的工作需要年轻一代去做,一代接一代地去搬这座大山。”为鼓励青年地质工作者从事野外第一线工作,多跟石头打交道,他捐出何梁何利奖奖金,其家人和朋友又通过其他渠道多方募集资金,设立“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用以支持青年地质工作者的研究。

  1932年圣诞节,初到欧洲的黄汲清在给四川同乡张弘伯的长函中写到“我是想以自然科学终吾身的”。从20世纪30年代起,黄汲清一直是我国地球科学和地质矿产调查的领导人之一,直至去世前夕,他还在与助手商谈利用何梁何利奖奖金设立奖学金,用以鼓励青年地质学者的工作。

地址:顶盛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电话:+639619666363 手机:+639619666363
Copyright © 2012-2024 顶盛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粤ICP备 56985469863号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