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PHONE

+639619666363
NEWS 新闻资讯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20个传统民间游戏玩顶盛体育法

发布时间:2024-01-17 01:31:46  点击量:

  古称“抽陀螺”。俗称“打地老鼠”。流传甚广,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已有记载。角螺用小杂木削成牛角式尖的宝塔形,长两寸左右。玩者手持一根系着布巾的小竹杆,先将布巾缠住木角螺,向地下平开,角螺在地下顺时钟转动(左手持杆则为反时钟),不时用布巾抽打角螺,也可由二人相对抽打角螺,使二角螺相撞,转得越久的为胜。

  亦称“崩弓子”。民间儿童玩具,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小经纪”中已有“弹弓”的记载。用铁“豆条”弯成叉型两小环处各系一长短相等的皮筋,两皮筋另端各连在一长兽皮之两端。也有用小树叉做弓身的。玩时一手握手柄,一手捏夹小石子的小兽皮,瞄准目标,向后一拉后松手,将石子射出。小孩玩弹弓总想射中小鸟和气球,但射中小鸟者少。现代玩弹弓者少见,被各式玩具手枪、所代替。

  因天下风景,无胜于西湖而故名。但民间亦俗称“西洋镜”。昔时商阜集市的街头巷尾,常摆设西湖景,供人欣赏。西湖景用一木箱挂多幅风景画,上下升降,正箱面的下端,装上特制的镜头,通过反射,可看到箱内一幅幅的图景,箱主不时敲打小鼓小锣,不时解说箱内其景。有时加唱戏剧片断或其它曲调;“多拿钱来多来看,少拿钱来少来看,不拿钱来看光光”,以招引顾客。

  古称“跳百索”。早在明代已流行。沈榜《宛署杂记》载;“以长绳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疑视,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或为索所绊,听掌绳者以击之为罪,名曰;跳百绳。清代仍流行,并传承至今。其跳法有一人自抛绳自跳,记数论胜负。亦有两人抛绳一人跳。或单脚跳、双脚跳。还有两人用两根绳交叉而抛,一人在中间用双脚跳等。

  亦称“抓子”、“拈石子”。民间儿童游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昔时一些少女常玩拈子,益阳上乡的玩法是;用小石子五粒,先把五粒石子握在手中,掷上其中一子,同时将其余四子掷于桌面或地上,俗称“放子”。而后开始拾子,即掷上一子,接而俯拾一子,再掷上一粒接而俯拾二子,依次拾完;再把四子都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接而俯拾全部四子;最后把四子全部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接而先俯拾对方选定二子,再把其余二子叠高,再俯拾之。按以上程序顺利完成者为赢。所玩之子,后有改用内装砂子的小布袋的拈子游戏,市区很少有人玩耍。

  益阳湖乡称“老鹰担鸡”,山乡称“老虫(老虎)咬尾”,也称“老鹰捉小鸡”,由数人组成,首先由一人自称老鹰,其余人排成纵队最前面的人伸开双手挡住老鹰,第二人双手捏住前面一人的腰带,后面依次的串起来,然后由老鹰来抓最后的那人,玩时忽前忽后,时左时右,直至抓住最后的一个为胜。至今乡下仍有小孩喜欢这一游戏。

  亦称“斗促织”、“斗蛐蛐”。系以蟋蟀相斗为戏的娱乐活动。相传始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宋史-贾似道传》也有斗蟋蟀的记载。明代盛行,有谣云;“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传至清代,活动越发考究。据清顾禄《清嘉录》载;“白露前后,训养蟋蟀,以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斗时在台上两造认色,或红或绿,曰标头,台下观者,即以台上之胜负为输赢,谓之贴标斗。分筹码,谓之花,以制钱一百二十文为一花,一花至百花、千花不等,凭两家议定,胜者得彩。文革前,益阳城乡小孩中玩蛐蛐者盛行。

  亦称“七巧图”、“智慧板”,民间传统智力玩具,唐代燕几演变而来。原为文人中玩的一种室内游戏。后流传到民间,逐渐演变为拼图板玩具,即用正方形薄板、三夹板或硬板纸顶盛体育,分截为七块,稍加剪裁即成。玩法将七块板拆开,拼凑成七块图形。如人物动态、动物植物形象、住房建筑、山亭楼阁、船轿车马、花卉鸟虫、太空星象以及各种几何图形。可一个人玩,亦可几个人进行各种比赛。由于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提高人的想象和判断能力,启发儿童智慧。

  民间儿童游戏。昔时,纸牌为香烟壳中所附的图片,后有专印画片出售。牌上印有十二生肖或三国时代人物等,玩具店出售。玩时,预先一方把纸牌放在桌子上或地上,由对方用其纸牌用力掷打之,能把对方的牌打翻身为胜。也有用纸折成六角梯形的“纸拍”代用。或把长方形的纸牌,各从桌端向另一面桌端用力打走,比打远近,打落桌下者为输。也有用包香烟的图案纸折成三角形,用来代替纸牌的。

  明《丹铅总录》;“九连环,两者互相贯为一,行得关捩,解之为二,又合二为一。”清代十分流行。当时的九连环,采用金属丝制成圆形,小环九枚,九枚相连,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剑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环均以铜杆与之相接。玩时,依法使九环全部连贯于铜圈上,或经穿套全部解下。后来采用铜或铁制作。其解法多种多样,可合可分,变化多端。

  近人徐珂《清稗类钞》记其解法;“欲使九环同贯于柱上,则先上第一环,再上第二环,而下其第一环,更上第三环,而下其第一、二环,再上第四环,而下其第一环,再上第四环,如是更迭上下,凡八十一次,而九环毕上矣。解之法,先下其第一环,次下第三环,更上第一环,而并下其第一、二环,又下其第五环。如是更迭上下,凡八十一次,九环毕下矣”。开始是在闺阁妇女、孩童中流行,以后逐普及到民间。后被杂技艺人吸收发展成舞台上演出的古代戏法。表演者将九个金属圆环,运用熟练技法,或合或分,或套花篮、彩灯、宫灯形状,手法敏捷技巧出众,变幻叫人莫测,成为观众欢迎的杂技节目。

  古称“剪彩”,起源甚早,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段成式《西阳杂技》;明周祈《名人考》等古藉均有剪纸的记叙。从用途上剪纸可分为窗花、墙花、门笺、顶棚花、灯笼花、喜庆花、衣饰绣样等。纯供欣赏的剪纸有单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点色剪纸、拼色剪纸、勾画剪纸、木印剪纸种种。益阳剪纸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庆寿、嫁娶等喜庆,分别剪寿字、双喜、窗花或剪成花卉,鸟兽、虫鱼等。礼品上常贴蛋花、帽花、鞋花以及其它礼品的装饰,剪纸技术一般是言传身教,世代传承。尤以女孩从小就习作剪纸,做剪纸游戏。益阳曾有专业的“纸艺社”。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绳、跳猴皮筋,是一种适宜于儿童的民间游戏,约流行在20世纪50至80年代。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长3米左右,皮筋被牵直固定之后,即可来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

  ,又叫丢手帕,我国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丢手绢起源于公元1243年左右,由黎族人民所创,后来由黄道婆带到了上海,并很快传到中原地区。开始前,准备几块手绢,然后大家推选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游戏开始,被推选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外行走。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然后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时蹲下,如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可表演跳舞、歌谣、讲故事等。

地址:顶盛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电话:+639619666363 手机:+639619666363
Copyright © 2012-2024 顶盛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粤ICP备 56985469863号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