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PHONE

+639619666363
NEWS 新闻资讯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顶盛体育民间游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1-17 01:30:19  点击量:

  民间游戏的材料,都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可以用玉米秆、瓜子皮粘贴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可将饮料瓶制作成拉力器……甚至有些游戏本身不需要玩具,如“单腿蹦”“木偶人”“地雷爆炸”“贴烧饼”等,都是利用儿童的肢体徒手进行的。民间游戏可随时随地进行,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将民间游戏贯穿在一日活动中,也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

  民间游戏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它的简单,在于它的规则的不断创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的欲望。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愿意自由组合游戏,并且在游戏熟练以后,幼儿还会自己创造,拓宽游戏、发展游戏。如:粘桨糊,开始的时候,小朋友只会把相同部位粘住,熟练后,小朋友便想出许多不同的粘法,非常有趣。

  趣味是儿童的生命,民间游戏能代代相传,就是因为它有浓厚的趣味性,能使幼儿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女孩喜欢的跳皮筋,边念儿歌边跳,玩法上从一根到两根、三根,位置由低到高。边念边跳可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也可以锻炼跳跃动作和增强节奏感,增加幼儿肺活量。另一类民间游戏儿歌的趣味则更具文化特点,儿歌的内容常常是诙谐逗趣的或者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如我们苏州腊八节传统的儿歌:

  民间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亲近生活,通过模仿现实生活中事物和人物的行为,很容易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民俗氛围,从而建立起最初的认同感。而合理地开发这些内涵丰富的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民间游戏,对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所谓组合运用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两个不同的动作技能,通过组合或重组设计出一个新的游戏并加以运用。组合可以是任意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或游戏都可以进行组合并运用。例如:不同的游戏材料可以进行组合;不同年龄的幼儿可以进行组合;不同的动作技能可以组合;不同的游戏方法或步骤可以进行组合……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可以是简单的联合、结合或混合,也可以是综合或化合。

  由于时代在前进,受社会生活的影响,一些民间游戏并不十分适合当代幼儿。所以可以根据当代幼儿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大胆地进行自主改编。所谓自主改编法就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自由、主动地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改编。通过重新改编赋予民间游戏新的含义,使其更符合当代幼儿的身心特点,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如《抬轿子》原游戏方法是:三个人一起游戏,两个人双手相互交叉(成为一顶轿子),另外一名小朋友坐在上面(乘轿)。考虑到游戏的安全性,我们做了以下改编:我们自制了一顶轿子(一只空的纸箱边上各扎一个小竹竿,当一顶轿子),乘的人站中间,前后分别有一人抬轿。改编后的优点:一是安全,二是更有趣味性,三是适合各年龄班开展。

  民间游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可以和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时代背景相互连接。因此,我们在幼儿娱乐的同时,把知识运用在游戏过程中,再配合相关的民间音乐和美术,让孩子乐在其中,美在其中、悟在其中。

  如开展“丰收的季节”,讲述的是农民获得丰收时的生活片段,孩子们装扮成农民样,头戴草帽,“嗨哟嗨哟”干活劳动。秋天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黄豆成熟了,念儿歌:“炒黄豆,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锻炼了幼儿两两协作翻跟斗的能力)。”青菜也成熟了,农民们吃不完就把青菜剁碎,腌起来做咸菜吃。幼儿边念儿歌:“剁呀剁呀剁青菜,剁碎青菜好腌菜呀。”一边把一只脚拎起,一只手做刀状。在剁完青菜后,再将“缸”洗清,用来腌菜,接着幼儿又玩了“背缸倒缸”的游戏。将三个游戏串联起来,变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的活动,这样幼儿更喜欢,玩得更投入。

  民间游戏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并具有特殊的传承性,能将一代一代的人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民间游戏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认为许多民间游戏需要从家长处搜集素材,一起切磋。于是,我们就向家长宣传民间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对民间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支持幼儿玩民间游戏。其次,发动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民间游戏素材,还向家长征集民间游戏资料,在这过程中使家长了解到游戏才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在幼儿园的影响下,家长们重拾童心,与孩子共同享受民间游戏的乐趣,使家长开始成为孩子生活的朋友、游戏的伙伴,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了。民间游戏改善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玩民间游戏有时需要家长与教师面对面地切磋,轻松、有趣的切磋使双方的感情得到了很好的沟通,家长逐渐变得乐意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主动关心幼儿园的活动。所以,民间游戏拉近了幼儿园、家庭、社区的距离。

  游戏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这种需要寻求满足的途径。民间游戏能使幼儿获得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技能。在游戏中,逐渐掌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首先,民间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幼儿共同合作才能进行,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幼儿合作交往的能力,如“炒黄豆”“探地雷”“捧小狗”“揪尾巴”等,幼儿可从中满足合群的需要。但合作中不免发生冲突,产生矛盾,这就需要协商,如玩“木头人”时,两个孩子不知为什么吵了起来,一个幼儿说动了,另一个说没动,于是乎教师就可让幼儿讨论动的标准,统一意见,使他们又愉快地活动起来了。其次,民间游戏的规则还能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如“捕鱼”游戏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渔网下钻过,想再次参加游戏的幼儿只能遵守游戏规则。其三,民间游戏有它独特的趣味性,它对幼儿的自制力和坚持性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如玩“跳格子”游戏时,大部分幼儿处于等待中,有的幼儿甚至一次也没轮到,按幼儿年龄特点分析,他们早熬不住了。民间游戏独特的趣味性吸引幼儿把游戏中的等待转变成自身内在的需要。

  幼儿民间游戏可以较好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为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发展幼儿走、跑、跳、钻等基本的动作,需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收到效果。如果只机械地、反复地让幼儿做这些动作,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这样,练习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在普通的民间游戏中,大部分游戏都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如在“占四角”“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活动中,幼儿的奔跑能力及反应的灵敏性得到很好的锻炼;“跳房子”“跳绳”等活动,则使幼儿的平衡、跳跃、协调能力得到了综合提高;玩“打手背”游戏,既训练幼儿反应的灵敏性,又培养了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的乐趣,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玩“弹珠子”这个游戏,发展了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在游戏中,幼儿的情绪高涨,乐而不厌,不仅完成了体锻的要求,还增强了他们的体质,达到了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目的。

  为了使民间游戏资源能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机地结合,我们把收集到的民间游戏分成民间体育游戏、民间益智游戏、民间美工游戏、民间童谣游戏,并在各区角中投放相应的材料,开展相应的民间游戏活动。每天的区角活动中有一个民间游戏角,如,益智区投放了“挑绷绷”“找东南西北”“跳游戏棒”“翻麻将牌”“刮刮片”“玩洋火棒”等,使幼儿在轻松自发的状态下积极开动脑筋。在探索区投放了“打弹子”“拉纽扣”“捻捻转”等游戏材料,幼儿自己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怎么才使纽扣在双手一开一合拉扯中像着了魔一样飞转起来,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学会观察与探究。在美工区增加了泥塑、剪纸、编织等材料,在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细心和耐心,同时也激励了幼儿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幼儿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在表演区幼儿穿上民族服装、拨弄着民间小乐器、小道具,载歌载舞,体验着中华民间艺术的美,增强了幼儿民族自豪感。在体育活动区,我们投放了高跷、“滚铁圈”“跳绳子”“踢拍毽子”“风车”“赶小猪”“跳房子”“跳皮筋”,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了基本动作,提高了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斗戏的种类很多,从斗蚁、斗鱼、斗鸡、斗鹌鹑等各种昆虫禽鸟之戏,到较为大型的兽戏,如斗牛、斗羊等,前者为一种因时因地、随意性较强的游戏,后者是祈神赛事、岁时节日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斗戏民俗。在中国历史上,斗赛游戏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经久不衰,它既是一些有闲阶级消遣解闷的方式和夸富斗胜的手段,也是普通百姓在日常闲暇、年节期间娱乐游戏的方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王公贵族之间就有斗鸡之戏,“季、邱之鸡斗,季氏介其鸡,氏为金距”讲的就是鲁国大夫季氏和邱氏武装其斗鸡的事。汉代人把斗鸡视为消遣之事,“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情戏”。唐朝的斗鸡十分盛行。开元年间,流行着一首《神鸡童谣》,“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说的是唐人贾昌,七岁便懂鸟语,且喜欢斗鸡。由于买不起真鸡,只好刻木鸡玩耍。后被酷爱斗鸡的唐玄宗发现,召入宫中,让他把斗鸡方法教于五百小儿,因此被封为“鸡坊五百小儿长”。据说贾昌对鸡的壮、弱、勇、怯、病一看便知,在他的训练下鸡能听号令,天下人都称他作“神鸡童”。

  每年在骊山举行的元旦和清明大型游乐会上,贾昌头戴雕翠冠,身穿绣襦裤,手执木铎,站在广场中。只见他手一挥,鸡立即振动羽翅。等到胜负分出,鸡群又排好队,跟随贾昌的鞭子指引,整整齐齐地走回鸡坊。贾昌的斗鸡天分被玄宗所赏识,并成为荣耀其家的资本,“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这成为当时长安城内谈论的一大话题。自玄宗后,唐朝文宗、僖宗也爱好斗鸡,“僖宗皇帝好蹴,斗鸡为乐。”在这样一种风气下,斗鸡成为与仕途相关、平步青云的凭借,故世人有“斗鸡走马胜读书”之叹。还有明朝的“促织”之戏,与此十分相似,即蒲松龄所说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自唐代开始,斗鸡之戏渐从王公贵族普及至民间。民间的斗鸡带有博戏、的成分,“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宋人斗鸡之风不弱于唐朝,梅尧臣《晚泊观斗鸡》诗云:“舟子抱鸡来,雄雄峙高岸。”是说一般的船夫都爱好斗鸡。在明朝天启壬戌年间,文人张岱在龙山下设斗鸡社,仲叔、秦一生等人携古董、书画、文锦、川扇等作为赌资,前来斗鸡。仲叔之鸡屡屡挫败,他非常不甘心。当他听说有一位徐州樊姓,能够“斗鸡雄天下”,就专门拜访,学习斗鸡的技巧,不料仍然不敌。民国时候一次斗鸡比赛中,有两人各抱雄鸡一只,没开始斗鸡前就有唇舌之战,后竟然相互扭打的起来,旁边的两只雄鸡,看得发呆,“斗鸡”成了“斗人”。

  每逢春秋佳日,许多地方都举行盛大的斗牛活动。为何选择这一时日,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周代以前民间牛马之时为春秋两季,即冬末春初和夏季至初秋,也就是农事将休歇或将行之际。可推测,斗牛活动的雏形应为选择健壮的公牛来繁衍后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以斗赛为主的游戏活动。

  关于清代金华斗牛,陈其元在《庸闲笔记・婺州斗牛俗》中写道,“金华人斗牛,则不知始于何时,余在婺州十有六年,每逢春秋佳日,乡氓祈报祭赛之时,辄有斗牛之会。”节日期间,本村村民和附近邻县的乡民都前来观看,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各地的小贩、摊户也纷纷赶来做生意。斗牛赛场熙熙攘攘,煞是热闹,被牵入场内的牛,头簪金花,身披红袖,由十个人护送而来,威风凛凛。斗赛完毕,参赛的斗牛分别被各自的主人牵出场外。赌输的牛主人垂头丧气,牛则落入了被屠宰的命运。获胜一方簇拥着斗牛凯旋而归,张筵款客,设宴庆贺。除娱人外,斗牛节也是一次娱神的活动,“越俗信鬼好佞佛,金华赛神乃斗牛”。趁此节日,人们通过祭祀胡公大佛,来保平安、求丰收。自娱和祈神的相互结合,保证了金华斗牛节的兴盛和历久不衰。

  在少数民族,民间斗牛活动也是一场盛大的节日。在苗族,斗牛又称为“牛打架”。牛在苗族人的生活中,是被尊崇的动物,也因此被赋予了很深厚的感情,在《苗族史诗・追寻牯牛》就曾有“把牛放在平坝上,一个见不得一个,见了就干仗”的记述,可见斗牛习俗发生时间之久远。苗族斗牛活动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祭祖先敬魂灵、祈求风调雨顺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斗牛节日期间,苗族人可以趁此机会走亲访友、叙亲情、谈家常,增进了感情。侗族斗牛活动在每年秋收之后至次年春耕前的农闲期间,方圆几十里的侗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前来观战,欢歌笑语,热闹非凡。除了苗族和侗族外,其他白、黎、彝等民族的斗牛活动也十分流行。

  斗戏的进行从观察、捕捉动物并了解其习性开始,“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蟋蟀骁勇善战,而“视斗鸡又似近雅”的鹌鹁实际上“虽小而驯,然最勇健善斗”。斗戏一开始,人就不断地驱使和动物,争斗十分激烈,比如看似温顺的羊,一到战场就能马上进入状态,“敌不避强,战不顾死”。此时,围观的人们全身心都被动物之间的争斗牵引着,一阵阵唏嘘的声音,又一阵阵高亢的喊叫,动物和人似乎已成为一体。斗赛游戏,是在相对和缓的形式下来“耍乐”和争斗,人们以动物比试胜负,但不只以胜负为意。正是这样一种积极的参与,调节了情绪、获得了身心的消遣和娱乐。

  当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紧张,已经很难看到“发乎情”的斗赛游戏。虽然一些地方每年举行以“斗戏”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活动,但是斗赛游戏成为一种观赏性和旅游性的、而非人们的兴之所至和欢愉情绪的宣泄。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幼儿自主活动的一种形式,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因此各个幼儿园都把它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它是在幼教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以幼儿发展为本这样一种先进理念下,应运而生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对孩子的发展来说具有独特的魅力:宽松的学习氛围、丰富的学习材料、自由结伴、共享交流……这些,证明区域活动是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好途径,是幼儿园当前教育指南精神与理念的具体体现。民族民间游戏包括流传于各个民族生活中的一切娱乐、儿戏、嬉戏、玩耍、玩乐、学作、竞技、博弈、斗胜、宴集与消遣等活动;其玩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使之能产生、愉悦、助兴、挑战、拥有、满足。在我们富宁县,有多种少数民族:壮族、瑶族、彝族、苗族等等,这些苗乡瑶岭拥有大量有趣的游戏,我们尝试这些游戏有机结合,使民族民间游戏区域化,让幼儿自由、开心、大胆的走入区域活动中来。

  皮亚杰曾提出:“儿童的智慧缘于操作”,儿童通过操作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记创造性,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材料的收集是区域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区域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的活动材料,材料投放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我们成长的旅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有时间便和邻居小伙伴们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空地上、院子里玩跳房子、捡棋子、扔沙包的游戏。这些游戏材料收集简单,物美价廉,甚至可以一物多用。比如,富宁山瑶的抛花包,一些毛线,栓剪成花包,就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小朋友们人手拿两个花包,然后右手往上抛,左手的花包迅速递到右手,然后左手再去接住花包。等小朋友会玩了,我们还可以个方法玩――抢绣球,这是壮族的传统游戏:小朋友们围成一个大圆圈,面向内站立,其中一个幼儿手持一绣球;请一个小阿哥站圆圈中间当抢绣球的人,游戏开始,抢绣球的小阿哥看到绣球在谁的手中可以四处跑动或跳起来抢、接绣球;圈上的小朋友要想办法保护绣球不被抢到,可把绣球抛传给其他小朋友。若绣球被小阿哥抢到或捡到则交换角色重新开始游戏。如在运动区中投放了高跷、沙包、皮筋、跳绳、球筐、报纸球、纸棍、呼拉圈、毽子等材料。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充分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制作,如我们用易拉罐捆起来拴上线,做成高跷,用废旧报纸做成纸球和纸棍,让幼儿在制作中接受环保教育,在快乐中增强体质。

  民族民间游戏内容多、题材广,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加以修改,就可以设置出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区角。所以在设置区域时可以按照不同的动作、性质进行分区活动。如可以按照不同动作进行分区,将活动区划分为跳跃区、投掷区。跳皮筋、夹包跳、斗鸡等游戏都属于跳跃区;而抛绣球,抢八角就属于投掷区。也可以把游戏动静交替,如抬轿子、编花蓝、抓七子、翻世界,让幼儿轮流分组活动。 还有,我们可以家乡的民文化资源融入区角,富宁的有名的小吃――竹筒粑,准备一些糯米、豆子、竹筒等,这些熟悉的材料,加上小朋友已经见过妈妈们做竹筒粑,小朋友很快就愉快地参与其中。

  我们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将各个区域所要投放的材料进行筛选,合理布置各区域。根据“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渐进性原则”三大原则,那老师在创设区域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以此为出发点,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育作用。投放相应的材料来设置区域。第一,目的性原则。幼儿需要的是什么,教师就要投放相应的材料。比如,在抢八角的游戏时既要考虑自己,又要照顾同伴,动作协调,相互合作。同时锻炼小朋友钻、爬、跳等技能。第二,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操作欲望,有所发展。比如翻花线,能力强的小朋友可以当小老师 ,先会变降落伞,懂得翻花线的基本技巧,然后两两合作,慢慢演变三人合作,四人合作,创编新翻法。第三,渐进性原则。当小朋友对某种材料已经十分熟悉,并失去了操作兴趣后,教师应及时为孩子准备好更富有挑战性的材料。

  摘 要:对嘉峪关市三幼12名教师进行了访谈,并观察了20次民间游戏活动。主要调查教师对民间游戏的观念和态度,及对民间游戏价值的认识和引入与组织的现状。

  笔者对嘉峪关市三幼12名教师进行以“教师对幼儿园引入与组织民间游戏的观念、态度以及教育价值的认识和组织情况”等为主要内容的访谈,以及对20次民间游戏活动进行非参与观察,比较真实地了解了嘉峪关市三幼引入与组织民间游戏的现状,并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及改进建议,以更好地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首先,绝大多数教师认识到民间游戏对幼儿l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访谈了解到,教师比较喜欢这类游戏,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谈了民间游戏的价值。如,教师基本认为:民间游戏简单易学、材料丰富、玩法灵活多样,能够提高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民间游戏种类多,可避免幼儿缺乏游戏兴趣;民间游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气息,可以从小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还有教师认为,组织起来比较好操作,可以降低孩子无秩序打闹的可能性。同时,个别教师谈到自己小时候主要玩这些游戏,并且给自己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欢乐,所以觉得可以带给幼儿愉悦的情绪体验。

  虽然,教师对于民间游戏的价值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通过访谈发现,教师对民间游戏的概念、分类及引入与组织的原则等相关理论知识仍然比较模糊。如,谈到“在开展民间游戏过程中是否有必要创设游戏环境”时,大多数教师认为:“不需要创设游戏环境,因为民间游戏本身就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所以没有什么环境需要创设”;一部分教师认为:“是否创设游戏环境要视游戏种类和要求来定,比如像跳方格这类游戏,就需要创设游戏环境,在游戏前教师需要先画好方格。”从回答中可以看出,教师所认识的游戏环境只是开展游戏所需要的材料,忽略了其他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其次,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前沿、现代的教育资源。民间游戏作为古老的游戏方式,较难被家长认可和接受。如,多位教师谈到家长建议道:“园里大型器械那么多,应该多让孩子玩玩,不要总是玩沙包、跳绳,这些游戏没新意。”

  受家长观念、教师自身专业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民间游戏运用少、游戏没有创新;在组织民间游戏时,忽略幼儿的兴趣、需要、进展情况;没有把握介入时机,组织游戏过于随性。

  首先,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教师的认识与行动不一致。例如,一方面,谈到民间游戏的特殊之处时,教师普遍认为民间游戏玩法灵活多样,幼儿在探索中获得成长。但是在实际中教师早已把游戏的玩法与规则制定好了,没有给予幼儿创新的机会。另一方面,访谈中教师对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给予了肯定,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很少组织民间游戏。

  其次,教师在组织民间游戏时出现“不管”和“管得太死”两种极端。在第一种情况下,教师只是发放游戏器材让幼儿自己玩,完全不管游戏进度、幼儿兴趣、需要等,直到游戏时间结束负责带幼儿回活动室。第二种情况“管得太死”,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制定好游戏的要求、规则、玩法以及分组、角色的分配、评价等,幼儿只需要按照教师制定好的步骤完成游戏活动,不允许幼儿打破规则。同样,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不高,甚至表现出厌烦与不配合。教师不当的组织方式导致游戏的教育价值与娱乐意义无法作用于幼儿。

  家长是幼儿园教育服务的重要对象,对幼儿园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导向作用。基于这种现状,应该大力宣传民间游戏的理论知识,引导大众关注民间游戏,引导、帮助家长走出认识误区,为家长认可、支持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奠定基础。

  (二)提高教师准入资格,对在职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科学指导游戏的方法

  虽然该园所有教师学历完全符合相关规定,但存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系统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的比率有限。虽然通过后期培训和自身努力可以完成教学工作,但是能否做到关注幼儿全面健康成长仍有待斟酌。

  在幼儿教育阶段,家庭及家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与家庭既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又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幼儿园要努力争取家庭资源,联合家长共同探寻丰富的民间游戏资源,丰富本园教育素材,通过多种游戏形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并代代传承的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引导,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独特的学习方式,灵活地将多元智能培养融入到幼儿喜爱的民间游戏中。在游戏中,幼儿扩大了知识水平和视野,身体得到了发展。也进行社会交往、合作、自制力、抗挫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形成了积极主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乐于创造的良好品质。[1]

  民间游戏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承载着本土的历史与文化,在民间游戏过程中,幼儿不但获得了轻松愉悦的体验,而且接触和学习了本土文化,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乡土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儿童对乡土生活乃至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增强文化认同感。

  当前幼儿园的教育经费普遍比较紧缺,而富有生命力的民间游戏课程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民间游戏课程大多利用的是可以再生的、自然的、低结构的乡土游戏资源和材料,有效地降低了幼儿园的办园成本,使得幼儿园课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

  不同的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儿童民间游戏,因此要选择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游戏。民间游戏的内容往往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游戏中所配有的儿歌一般都是当地的方言,这些都使民间游戏具有本土化的特点。如“点点呦呦”、“踢踢板板”等具有特色方言的说唱民间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

  趣味性是儿童游戏的生命。民间游戏内容趣味性强,形式自由,有一些带有明快节奏的儿歌,幼儿可以边玩边唱,幼儿被民间游戏的无限乐趣深深吸引。很多民间游戏正是因为其本身具备的浓厚趣味性才得以代代相传。因此,能使幼儿产生愉悦的情绪和体验,是选编民间游戏时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代代相传的民间游戏生命力十分强大,游戏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宜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但有些民间游戏随着时代的变迁,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落后性,有的一些民间游戏还存在不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不利于儿童安全的内容。因此,民间游戏的选择、组织,都应该以幼儿的先是需要为出发点,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民间游戏的材料简单易备,大多来自大自然,如石头、瓦片等一些废旧物品。这些原始、自然的材料,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又可促进幼儿自然天性的发展。同时,游戏往往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只要幼儿有兴趣玩、想玩,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她们就能三五成群自由地玩上五分钟、十分钟。

  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但是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如:来园以后、离园之前、饭前饭后等都属于环节过渡中的零散时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鞋带方便的民间游戏穿插在零散实践中进行。如“穿线绷”、“石头剪子布”、“东南西北”等。这样不仅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提高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质量,也减少了排队等待的时间,很好地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2]

  将传统民间游戏融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中,作为重要的实施形式,应该充分发挥集体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选取适宜于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同时,幼儿园可以通过一系列园本教研活动,探讨民间游戏与课程的融合、与其他游戏的融合,在学期计划和周计划中做出安排,并落实到一日活动计划中。

  依据《指南》中所指出的“游戏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的精神。筛选部分适合投放到区域中的民间游戏,让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让幼儿在自发、自主、自愿地与同伴游戏和与材料的互动中提升能力,增加智慧。教师可以在创设一个固定的游戏区域“玩具博物馆”,鼓励幼儿开展民间游戏,如穿线绷、吹泡泡、铁皮青蛙、挑棍儿等。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游戏和活动情况,不断调整投放的材料,使区域活动更加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和特点,不断丰富和深化区域活动。[3]

  让各个年级段的幼儿走出教室,宽阔的场地,亲密的接触,让孩子展现天性,增长知识、锻炼体魄、激发亲近自然的情感。在摸、爬、滚、打中,感受最原始的自然状态,孩子们在自主、自愿、自由的民间户外混龄游戏过程中感受了民间混龄游戏的自主与合作的快乐,使民间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快乐的源泉。

  实践证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课程唤起了幼儿的游戏精神,愉悦身心的民间游戏激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内容。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利用各种民间游戏资源,让民间游戏重放光彩,把民间游戏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与其他领域、一日活动自然融合,让幼儿自由自主地在民间游戏中获得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1] 杨雯倩.李珊择.置于生活视野下的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建构.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

  传统民间游戏指的是由我国劳动人民创造改编的,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加工、发展的,广泛流传于民众生活中的一种嬉戏娱乐的活动。传统民间游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历代劳动人民的传承与完善,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有些游戏项目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成了竞技项目和杂技艺术。总之,传统民间游戏是深受人们喜爱、具有广泛流传性和浓厚文化底蕴的娱乐项目。

  传统民间游戏有它既定的规则,在游戏的选材和场地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如“走子游戏”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石子、树叶等都可以就地取材。

  传统民间游戏之所以代代相传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非常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心理发展特点。如跳绳的玩法多变,可以单人跳,也可以多人跳,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传统民间游戏经过多年来的传承与完善,流传至今的多达几十种,形式具有多样性。如跳皮筋、荡秋千、丢沙包、跳房子等都是人们非常喜欢的游戏形式。

  很多传统民间游戏具有竞赛性,是需要分组完成的。这种传统民间游戏有自己独有的游戏规则,参与者分组进行,赢者游戏,输者提供服务,轮流进行游戏,如踢毽子、丢沙包等。甚至还有些具有竞赛性的游戏发展成了竞赛项目,如拔河、赛龙舟等。

  传统民间游戏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对传统民间游戏的运用,不仅能使幼儿在游戏的形式上得到快乐,更能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跳皮筋”这个传统游戏,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通常都要伴随着相应的儿歌或童谣,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姐姐摘棉花……”这些随着游戏诵读的歌谣和古诗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幼儿能起到熏陶的作用,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传统民间游戏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道德、精神理念和传统美德。在学前教育过程中,通过传统民间游戏的开展,幼儿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与影响,进而有利于幼儿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我们经常玩的“老鹰捉小鸡”游戏,在游戏中,扮演“鸡妈妈”的幼儿要尽力保护自己的“鸡宝宝”,与凶猛的“老鹰”斗智斗勇。幼儿不仅在游戏中感受到了玩耍的乐趣,还能感受到作为母亲的辛苦和危险,进而激发了幼儿对于母亲的热爱之情,对幼儿进行了道德意识方面的教育。

  传统民间游戏里有随意性特点,同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于游戏场所没有限制,游戏材料也都是就地取材或由自己动手制作的,这是这些游戏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在现阶段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游戏道具,能有效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如,指导幼儿制作沙包、毽子,幼儿无法独立完成时,可以让父母帮忙,为幼儿提供亲子合作的机会,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传统民间游戏所体现出的教育价值是现阶段电子产品、电子游戏所无法比拟、无法提供的。

  传统民间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非常适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传统民间游戏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形式多样、节奏鲜明,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性。其次,传统民间游戏大多会配有儿歌或歌谣,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也能锻炼幼儿的记忆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再次,有很多传统民间游戏中涉及追逐、跑跳等动作,这对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最后,还有一些益智类的传统民间游戏,如猜谜语、折纸、拼七巧板等,能有效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总之,传统民间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能极大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绝大部分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受到的关爱太多,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而在学前教育中,传统民间游戏的应用,能有效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属性,为其今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基础。首先,绝大部分的传统民间游戏都是集体性游戏,需要幼儿间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幼儿通过游戏能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为幼儿的社会化进程提供了机会。其次,传统民间游戏大都具有规则性,幼儿只有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才能取得胜利,这无形中就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顶盛体育。最后,还有些传统民间游戏具有竞赛性,幼儿通过参与游戏可以感受到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对于失败的一方,应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不应放弃。这就培养了幼儿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对待失败时正确的态度,增强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传统民间游戏由于可行性强,对于参与对象没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自由。幼儿可以在幼儿园与同学、教师进行游戏,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在家里同父母一起游戏,通过亲子互动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还可以同邻居的孩子进行游戏,促进邻里间的和睦相处。总之,传统民间游戏能有效地促进家、园及社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其他的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民间游戏在学前教育中能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的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传统民间游戏的应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民间的传统游戏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一部分游戏已经濒临失传,再加上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类玩具的更新换代,严重冲击着传统民间游戏的生存空间,如今有很多孩子都没有玩过传统民间游戏。因此,为丰富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传统民间游戏,使其能在教育方面再度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向家长学习传统民间游戏,这样不仅能调动幼儿及家长的参与性,更能帮助幼儿及家长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游戏在幼儿的成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还可以发动幼儿园里的工作人员,不断完善传统民间游戏的收集工作。

  为了促进传统民间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有效利用,教师还应将收集到的传统民间游戏进行筛选和划分,以提高游戏利用的针对性。首先,教师在进行筛选时,要充分考虑到游戏的性质、文化内涵、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将一部分不适合幼儿、不便于在幼儿园进行的或对幼儿的安全有一定威胁的游戏剔除,如放风筝、踩高跷、放鞭炮等。其次,教师还要将剩下的游戏进行划分,如根据游戏的性质可以划分为竞技类、益智类、游戏类、助兴类等,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进行选择。还可以根据游戏适用的年龄划分为低龄段、高龄段,以便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通过这种筛选和划分的工作,既可以增强游戏的针对性,又有助于灵活地选择游戏,保证幼儿对传统民间游戏的兴趣。

  传统民间游戏经过几千年的完善与传承,发展至今肯定会有一些玩法或规则不再适应现阶段幼儿的需求或学前教育的需求,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在对传统民间游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对传统民间游戏应进行灵活的创新与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阶段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传统民间游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以适应现阶段教学的需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可见,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可以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而传统的民间游戏同样给我们带来许多童年的欢乐。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编自创的一种传统游戏,由口头创作流传,深受孩子们喜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不但符合孩子们好学、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更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和发展,儿童的民间游戏已经成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幼儿的民间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的幼儿民间游戏。由于民间游戏表现的内容往往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游戏中所配有的儿歌一般都是当地语言,这些都使得民间游戏具有相当明显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由于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形式,不表现某一具体的物品,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随意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

  这一特点使得儿童在自发的状况下也乐于游戏,让他们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它往往不受人数、年龄、场地和时间的局限,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想做游戏,愿意玩,幼儿就可以在走廊或活动室的一角、花园及家里,利用任何工具进行游戏。

  例如踢毽子,不论大小都可以玩,年龄小的幼儿在毽子上系一根绳子,用手拎着踢;年龄大的幼儿则可以直接踢,还能踢出许多花样来。跳“房子”更简单,只要用树枝或瓦片在地上画上格子,就能进行单脚跳或双脚跳,乐趣无穷。

  大多数民间游戏配有童谣和儿歌,这些童谣和儿歌包含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还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民间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认识生活、了解他人、亲近社会的过程。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儿童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就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员中的一员,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间建立深厚的感情。”首先,民间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幼儿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如《炒黄豆》、《跳皮筋》等,幼儿可以从中满足合群的需要,形成自然的游戏伙伴关系。其次,民间游戏独具的特点促使幼儿掌握分享、合作、助人、谦让、遵从等亲社会行为。

  民间游戏带有竞争性,这使得幼儿在游戏中同时面临成功与失败。当幼儿在游戏中获胜,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当他们面临失败,会产生挫折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自我控制,锻炼抗挫能力,增强明辨是非、正确评价的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民间游戏可以成为幼儿园、家庭、社区多向沟通的桥梁。家长和社区中的人们,对儿时的游戏往往都难以忘怀而且津津乐道,这对幼儿园征集和开展民间游戏推动极大。

  由于民间游戏产生于民间,流行于口头,存在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因此在对多个搜集到的民间游戏进行改编时,对不符合时代精神、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地方应加以改进,或者重新编写,赋予新的含义,并使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运用民间游戏时,应该注意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度性。在具体运用民间游戏时,应针对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针对一日活动中的不同时间、不同条件和幼儿的需要,以及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不同内容的民间游戏,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对于幼儿民间游戏的动作设计、场地选择、玩具的使用与制作等方面,都应该加强安全性检查。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日趋国际化的今天,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将成为促进时展的新文化。幼儿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挖掘了身边的教育资源,以追求最大的教育利益。它的材料是土的,但教育是灵活的;材料是旧的,教育是新的;材料是粗的,教育是细的;材料是廉的,驾驭价值是高的。总之,幼儿民间游戏蕴含着无穷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值得我们重视和不断研究。

  [1]高志方.幼儿园游戏与玩具研究.早期教育编辑部,1992,12(第1版).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但刚开始教师掌握的民间游戏不多,适用于幼儿各年龄段的民间游戏更少,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有关地区的幼儿民间游戏的资料信息,到农村进行访谈、采访和搜集,了解有哪些幼儿民间游戏资源可以运用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来。教师还可以在学习会上,回忆自己儿时玩过的民间游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其次,教师可以们走出园门,向幼儿家长、同学、邻居和朋友请教。

  民间游戏流传民间,必然受到人们文化素养、社会环境、地域条件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加筛选整理地照搬游戏,显然是不行的。在筛选游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幼儿游戏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行性。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的、寓教于乐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游戏。

  从民间游戏的内容上进行适宜地改编和创新。我们可运用组合法、拓展法、发散引导法三种方法,使幼儿民间游戏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灵活,更受孩子们的喜欢。

  从民间游戏的形式上进行适宜地改编和创新。在游戏的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把一些不同类型的游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游戏材料投放的形式上使幼儿能自发积极地动脑,让其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和创造出新的玩具,并制定出心得游戏规则与玩法。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民间游戏。幼儿年龄不同,要选择与之年龄相适应的幼儿民间游戏。中、大班幼儿基本动作发展较好,可以为他们选择一些动作难度稍大,规则较严格的民间游戏做;小班幼儿在开展民间游戏活动时,应选择一些规则单一、形象具体、趣味性强的民间游戏。

  2、寓幼儿一日活动中开展民间游戏。幼儿民间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在组织游戏时,我们注意在活动内容上要动静交替,在环节上过渡要自然,减少幼儿等待时间。不仅使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同时,重要的是锻炼了幼儿的各种能力,使幼儿得到自由和发展。

  3、加强组织指导,不断丰富深化民间游戏。游戏水平的高低、幼儿兴趣的大小,关键在于教师合理指导。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注意发挥孩子的主体。

  1、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儿童身体发展。幼儿民间游戏特别是民间体育游戏,可以较好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幼儿民间游戏具有的浓厚趣味性,能引起幼儿参加游戏的欲望,使幼儿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情绪高涨、乐而不厌。

  2、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启迪幼儿智慧。幼儿民间游戏可以丰富幼儿自然、社会方面的知识,扩大其视野,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幼儿动手动脑能力。

  3、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民间游戏易懂易学,种类丰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幼儿玩起来竞争激烈,趣味盎然,其乐无穷;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合作、竞争、守规则伴随游戏始终。

  4、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良好个性及意志品质发展。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与小伙伴交往的艺术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宣传、发动,唤起家长对民间游戏的重视意识。民间游戏虽然内容丰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家长对“已经过时”的民间游戏有些偏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价格昂贵的先进化玩具。长时间玩这些玩具,幼儿没有玩伴,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与交流,离自然物越来越远,与自然失去了和谐,也导致民间游戏濒临消亡。为此,我们召开了幼儿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民间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对民间游残形成正确的认识,支持幼儿玩民间游戏。

  2.成立民间游戏采集组,多渠道收集民间游戏素材。农村、胡同场院、田间地头曾经流传着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特别适应幼儿稚气天真、喜动作、好模仿的天性。于是,我们发动教师和家长,通过多种渠道帮助班级收集民间游戏素材。在收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长者对民间游戏的经验远胜于年轻的家长,他们不仅会玩,还会配以一些地方特色的民谣。于是,我们请班级里幼儿的爷爷奶奶来幼儿园,请他们说说曾经玩过的游戏和念过的民谣。在众多的长者中,我们发现了多名特别热情和有独到见解的长者,就和他们组建成一个民间游戏采集组。采集组对搜集到的传统游戏进行筛选、整理、加工,注意科学取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然后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游戏打印装订,印制了《民间游戏集锦》一书,对各班开展民间游戏进行具体的指导。

  1.将民间游戏与幼儿园教学相结合。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实施课程的重要途径,民间游戏内容广泛丰富,可结合教育目标,将一些民间游戏设计到集体活动中。如:在中班的体育活动《运粮忙》中,为幼儿创造了动手动脑、锻炼身体的条件,幼儿用推小车的方法运粮食(一幼儿当小车,另一幼儿当推车人,沙包当粮袋放在背上),不仅锻炼了手臂的力量,也促进了与同伴问的合作交往能力。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用贝壳、小石子等民间游戏材料来装饰画。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可用螺蛳壳、蚬子壳来做“点数、排序、加减运算”等游戏活动。同时,还可以将民间游戏与集体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和需要,生成主题性教育活动,丰富课程内容。如: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了《民间游戏乐趣多》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探究了民间游戏的丰富性、民间游戏的玩法、民间游戏的创编等,并引导幼儿表征记录了自己了解的民间游戏和创编的民间游戏,从中发展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2.将民间游戏纳入幼儿自主性游戏中。为方便幼儿进行游戏,我们将收集到的民间游戏分为四大类:民间体育游戏、民间智力游戏、民间美术游戏和民间童谣说唱等,密切与幼儿游戏活动相结合,在幼儿活动时间,渗透开展民间游戏。如:益智区投放了挑花线、穿螺蛳壳、各种民间游戏棋等;在科探区投放了“捻捻转”、“绕绕转”等;在美工区增加了泥塑、剪纸、蚬子壳拼画等;在音乐表演区,投放了彩绸、民间表演头饰、绸扇等;在体育区投放了贱骨头、空竹、沙包、皮筋、跳绳、木制小车等……

  3.将民间游戏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民间游戏种类丰富,取材方便,而且一般不受时间、场地、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幼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商定各游戏的玩法和时间。我们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有效选择,把它引入一日活动各环节。在来园、离园、餐前饭后等零散的活动时间,选择一些发展幼儿小肌肉群或手眼协调能力的民间游戏,如“翻蚬子壳”、“转陀螺”、“挑小棍”、“挑花线”等,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伴和游戏场地,在自由的氛围中得到发展。在晨间锻炼或户外活动时间,可以选择一些运动量大、发展幼儿大肌肉动作的民间游戏,如《龙头龙尾》、跳大绳、跳皮筋、炒黄豆、摇船等游戏,培养幼儿的竞每意识和合作精神。这样,可以优化一日活动质量,保证各环节过渡自然,减少幼儿等待时间。

  民间游戏的材料、玩法、规则等本身具有很大的可变性。所以,在我们幼儿园,幼儿是民间游戏的主人,也是民间游戏的创造者。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创造改编。

  1.创新游戏材料的用途。鼓励幼儿一物多玩或多物一玩。如蚬子壳,有的幼儿用它当五子棋的棋子,有的用它进行装饰画面,有的在数学区中进行数量分合、排序、加减运算等。又如“下棋”,幼儿可用杏核、贝壳、螺蛳壳、瓶盖、小石子、果冻盒等十几种材料当棋子。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材料多样的角色,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材料。

  2.创新民间游戏的玩法。民间游戏是民间孩子们自己创编的游戏活动,从游戏的选择、材料的利用,到角色的分配和情节的发展,都由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来完成。因此,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会自由商定一些新的规则和玩法,使游戏满足不同幼儿的水平,让每个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与发展。如:摇船,传统的“摇船”游戏的玩法是:两名幼儿面对面而坐,臀部分别坐在对方的脚背上,两手互相拉着。游戏开始前,两人先确定方向(前进或是后退),然后有节奏地前后推拉,靠着手臂拉动的力量,促进腿和身体向前或是后退。幼儿在行进过程中,犹如一艘行进的小船。此游戏需要一定的力量、协调性和幼儿问的合作能力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大班的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顺利地完成游戏;中班上学期的幼儿稍有困难,需多加指导和练习;小班幼儿由于身体各动作发展的协调性不够,力量又不足等因素,按传统的方法玩,难度太高。因此,我们对游戏进行了改编,主要是降低难度:小班幼儿不坐在对方的脚背上,直接坐在地上,两腿自然蜷起、收缩。经过改编后,小班的幼儿也能玩“摇船”的游戏了。瞧!在嘹亮的儿歌声中,小船出发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不在家,舅舅买条鱼来烧,头不熟,尾巴焦,一跳跳到灶头烙,香炉蜡烛全打光……”

  3.创编民间游戏中的童谣和儿歌。由于民间游戏产生于民间,流传于口头,幼儿在吟唱儿歌童谣的过程中会感受到部分内容的局限性。我们注重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反映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内容编入民间游戏的新童谣中,赋予其新的含义,使民间游戏的名称、内容、角色、情节、儿歌、童谣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加民间游戏的魅力。如:民间游戏“推小车”,原来儿歌内容是:“吱吱吱,小车叫,推上小车卖甜糕,谁要?谁要?(我要,我要)娃娃吃得咪眯笑。”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推着小车太慢,不如开着汽车快,因此,他们把儿歌进行了改编:“笛笛笛,汽车叫,开上汽车送蛋糕(雪糕),谁要?谁要?(我要,我要)大家吃得哈哈笑。”幼儿在改编民间游戏童谣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与民间游戏的距离,真正体验到了民间游戏的乐趣。

地址:顶盛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电话:+639619666363 手机:+639619666363
Copyright © 2012-2024 顶盛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粤ICP备 56985469863号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